作為全國玉米種植第一大縣與保護性耕作面積大縣,吉林省農安縣的種植戶正用豐收見證技術變革。近日,家住農安縣華家鎮邊崗村、現在我家從事家政護理工作的一位農戶,興奮地分享了自家玉米種植的“高產答卷”——今年2.5坰玉米采用保護性耕作免耕模式,不僅玉米單產大幅提升,收入也更是多增加不少。
據她介紹,今年家里的玉米已全部售出,每斤售價0.82元,總營收達7萬元。折算下來,每坰地潮糧產量達3.41萬斤,這是她種玉米三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高產。即便在以往玉米價格較高的年份,也從未有過如此可觀的收入。對比去年,今年每坰地增產5600斤,直接多增收8800元。她坦言,是免耕種植模式結合今年的氣候條件,讓自家玉米實現了高產增收。
這份成果的背后,始于2024年的一次“無奈嘗試”。當年開春,她家原本計劃采用傳統的旋耕起壟方式種植,但因土壤濕度大無法下地,無奈之下首次嘗試了免耕播種。沒想到這次嘗試竟帶來了驚喜——相比往年,當年玉米就實現了增產,這讓她真切感受到“免耕種植確實不賴”。
要知道,在采用免耕模式前,她家所在村一直沿用旋耕起壟后用手推播種器播種的傳統方式,不僅耗時費力,產量也不穩定。以往六畝地玉米最多收三車,而2024年即便遭遇多雨天氣、部分地塊被淹,免耕的地仍收獲了四車玉米,創下多年來的新高。更讓她滿意的是,免耕模式不僅省事,還省去了不少費用。“還是免耕好!明年說啥也不粉茬子了,就用免耕種,不用花錢還省心,真是好招、好事!”她堅定地說。
其實,在她所在的華家鎮邊崗村某屯,當地種植條件并不算優越。全屯70-80坰地多為洼地,既不抗澇也不抗旱,產量一直偏低。以往農戶們都習慣旋耕起壟后用手動播種器播種,即便額外施加不少雞糞農家肥,玉米出苗率最多也只有八成,好年景每坰地潮糧產量也僅2.4-2.5萬斤。
2024年播種季,當地因土壤濕度大遲遲無法下地,秸稈也無法粉碎,眼看已到五月中旬,玉米還沒種下去,農戶們急得團團轉。最后沒辦法,只能找有免耕播種機的農戶幫忙,當時大家都做好了“不管出多少苗、收多少糧都認了”的心理準備。
可免耕播種的效果遠超預期:播種后十到半個月,玉米苗就齊刷刷地長了出來,出苗率接近九成。“苗長得嘎嘎齊,這輩子都沒見過這么好的苗情,看著小苗心里就特別得勁!”她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語氣里滿是喜悅。后續種植中,她家首次在苗期進行了深松作業,除草、打藥等環節則與往年一致,可到了秋收,產量差距卻十分明顯——那年成了家里玉米產量最高的一年。同時,這年免耕播種全程免費,農戶無需承擔任何播種費用,最終她家平均每坰地產量達2.8萬斤,比往年至少多收4000斤。
有了2024年的成功經驗,今年她家2.5坰地全部采用保護性耕作免耕模式種植。盡管前期播種時間稍晚,出現了少量缺苗,后期還遭遇了階段性干旱,但洼地搭配免耕模式的抗旱優勢徹底顯現,最終玉米產量和收入雙雙“沖高”,成了幾十年種植生涯中產量、收入雙最高的一年,妥妥抱回了一個“金娃娃”。
這個真實案例充分證明,一次種植技術的改變,就能帶來玉米增產的實實在在成效,而這樣的成效,正是打破農民傳統種植觀念、推動其轉向保護性耕作的關鍵動力。可見,堅持保護性耕作方向,完全無需質疑,更不應動搖。
小程序掃碼觀看
更多農機資訊盡在農機一鍵查
版權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農機新聞網立場。 本文為分享行業信息所用,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農機新聞立場。
眾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