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不足,依然是國內農機產品普遍存在的通病!
盡管國內農機產業進步神速,從設計、技術、工藝、到加工、裝配、調試等各環節均實現了跨越式進步,但是整體質量水平良莠不齊的現象普遍存在。
“能用”“愛壞”“常修”,這是不少農機用戶給出的常見評價,特別是動力產品,更為突出。
作為農業大國,農機裝備在我國農業發展中越加顯示出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尤其是伴隨著農村人口結構老齡化,“機器代替人”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必經之路。
自古至今,“五谷豐登,社稷安寧。”“倉廩實,天下安。”“糧安,天下安;糧穩,社會穩。”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而煙火氣的根本,就在糧食。我國地大物博,擁有多樣的氣候和地形地貌,為多種多樣的農作物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南北交錯、西北縱橫,在祖國廣袤土地上,糧食種類繁多,農藝因地而異,春種、夏管、秋收、冬藏的循環貫穿全年,四季輪回,生生不息,構建出“大國小農”的產業格局,展現出精耕細作傳統與現代農業轉型的雙重特征,我們用全球10%的耕地養活世界近20%人口。
農機裝備誕生至今,徹底改變和顛覆了背朝黃土面朝天和人力牛耕的傳統作業模式,讓農業生產展現出高效率、省人力、高產量等一系列特征,尤其是無人飛機、衛星導航、物聯網智能系統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令農業生產愈加展現出科技范兒。據統計,截止到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1%和88%。我國建立了14大類50小類4000多種農機產品的完善制造體系,形成了2.04億臺套的農機保有量,全國農機總動力達11.9億千瓦。通過先進農機裝備的農業生產應用,實現小麥減損0.93%、水稻減損1.79%、玉米減損2.06%,通過烘干裝備應用實現糧貯減損0.6-1.2%,為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突破1.4萬億斤,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國內農機行業進步有目共睹,但是,也存在中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弊病,高端農機產品、頂尖技術以及高端核心部件依賴進口的現象明顯。不僅如此,農業生產特征所致,作業環境復雜、時效性強,對農機裝備的可靠性、穩定性要求高,但這恰恰是國產農機的“軟肋”。
比如,國內農機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故障率、使用壽命、維修頻率、用戶滿意度等,這些直接反映農機質量和可靠性的核心指標,從數據統計結果看,可謂良莠不齊,相比全球一流品牌差距不小。其中,不少國內一線農機品牌,三包期內表現與三包期外表現差別異常明顯,多數超出三包期的產品,故障率大幅上升,可靠性與耐用性兩者皆堪憂。
結合用戶對農機產品評價調查結果,從四個方面闡述農機質量提升的關鍵點:
一是,整機材質與涂裝。特別是中大型農機產品,所用鋼材質量以及加工精度不足導致耐用性差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不少產品涂裝效果差,生銹現象司空見慣。例如,整機大架大梁開焊、斷裂,輪胎、皮帶等部件使用壽命明顯下降,傳動軸、鏈條斷裂等故障頻發。
二是,核心部件。國產農機特別是大型產品所配套的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部件設計制造水平提升空間較大,轉向、燃油、液壓系統等關鍵系統故障問題突出。例如,國產農機在大馬力拖拉機換擋技術、液壓系統等比美國晚30-40年,高端產品競爭力不足,打結器、深松犁尖、采棉指等核心部件依賴進口。
三是,工藝質量控制。國產農機生產過程中工藝標準化水平差異大,過程質量控制與低成本思想、行為博弈,產品可靠性設計、耐久性試驗等嚴重不足,粗制濫造的低價產品不少。
四是,服務配件質量與價格。農機產品市場服務配件差異化現象明顯,原廠配件普遍加價較多,仿制件價格低但質量參差不齊,不少農機品牌配件通用性差,給產品維修和多樣化選擇造成困擾。
眼下乃至今后,農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焦點愈加集中在產品這一核心載體上,農機企業想要長遠發展,一定要記住:切莫把產品質量當兒戲。
小程序掃碼觀看
更多農機資訊盡在農機一鍵查
版權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農機新聞網立場。 本文為分享行業信息所用,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眾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