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進口采棉機正在新疆廣袤的棉田里高效作業,而幾臺國產拖拉機卻因故障頻頻停工。這背后是中國農機行業的深刻困境。
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0億元,享受國家補貼的同時,國產農機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仍顯不足。相比之下,工程機械行業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成功將進口廠商擠出了國內市場。
這一反差背后,是兩個行業在技術創新路徑、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環境等方面的根本差異。農機行業面臨的是系統性挑戰,而非簡單的補貼問題。
01 行業本質差異:標準化與適應性的不同邏輯
工程機械與農機行業存在根本性差異。工程機械主要用于建筑、礦山等領域,作業環境和工作條件相對標準化。而農業機械需要適應復雜的自然環境和農藝要求,具有顯著的地域適應性特征。
我國幅員遼闊,農作物種類繁多,從東北黑土地到南方水田,從西北戈壁到丘陵山區,不同地區的農藝要求和作業環境差異巨大。進口農機企業憑借長期技術積累,能夠提供高度適應特定區域的產品。
國內農機企業則需要應對各種復雜需求,產品開發資源分散,難以集中突破。比如新疆棉田采用的采棉機與東北大豆產區所需的收獲機械就存在根本不同。
02 技術積累差距:基礎薄弱與高端依賴
核心技術積累不足是國產農機行業的痛點。數據顯示,國產300馬力以上拖拉機的關鍵液壓件、傳動系統依賴進口的比例超過60%,智能農機的傳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不足50%。
工程機械行業通過市場換技術,逐步實現了核心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農機行業雖然也走過了類似路徑,但未能有效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的循環。
高端材料與基礎工藝差距明顯。動力換擋變速箱作為大馬力拖拉機的“心臟”,其制造涉及精密加工和特種材料技術,國內企業仍難以突破。工程機械行業則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逐步解決了基礎部件依賴進口的問題。
03 政策依賴綜合癥:補貼扭曲市場信號
補貼政策在推動農機普及的同時,也產生了市場扭曲效應。一些企業圍繞補貼政策進行產品開發,而非面向實際需求進行技術創新,導致“補貼導向”而非“市場導向”的產品開發策略。
2025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2024—2026年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優機優補”和“扶優扶強”策略。政策試圖扭轉過去“普惠式”補貼的弊端,引導產業向高端化發展。
部分企業利用補貼政策漏洞獲取不當利益。如山東省農業農村廳2025年9月通報的案例顯示,濟陽縣某農機公司存在未按真實銷售價格開具發票等違規行為,對補貼政策實施帶來較大影響。
工程機械行業沒有直接補貼,企業必須直面市場競爭,通過提升產品性能和可靠性贏得客戶。這種市場壓力反而促進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04 產業集中度低:分散競爭難以形成合力
農機行業市場集中度低,難以形成規模效應。2024年,中國農業機械上市公司中,一拖股份農機業務營收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僅為5%左右。
行業內部存在大量中小企業,低水平重復競爭現象嚴重。拖拉機、收割機等傳統產品領域產能過剩,而高端產品領域有效供給不足。這種分散的競爭格局導致企業研發投入不足,難以突破關鍵技術。
工程機械行業經過市場洗牌,已經形成了較高集中度,前幾家企業市場份額合計超過50%,能夠支撐大規模研發投入。農機行業仍處于“散、亂、小”的狀態,缺乏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05 市場競爭環境:保護不足與過度競爭
進口農機享受超國民待遇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購項目中設置過高技術門檻,變相排斥國產產品。國產農機面臨不公平競爭環境,難以獲得市場應用和改進機會。
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也制約了創新活力。國內農機企業創新成果容易被模仿,導致企業不愿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工程機械行業則形成了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障了企業創新收益。
價格戰等惡性競爭手段在農機行業盛行。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進一步削弱了創新能力。2025年“優機優補”政策試圖扭轉這一局面,通過拉大高端與常規機型的補貼差距,引導行業從價格競爭轉向技術競爭。
06 用戶需求分化:高端市場依賴進口
大型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等高端用戶更傾向于選擇進口設備。東北地區規模農場主表示:“進口設備雖然價格高,但可靠性強,作業效率高,綜合使用成本反而更低。”
這種需求分化導致國產農機主要占據中低端市場,難以進入高端領域。而高端市場的利潤空間更大,能夠支撐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進口企業因此形成了良性循環。
工程機械行業則實現了從低端到高端的全線突破,國內企業能夠提供全系列產品,滿足不同層次客戶需求。三一重工、徐工等企業在高端市場已經具備與國際巨頭競爭的實力。
07 突破路徑:政策優化與產業升級
“優機優補”政策正在引導行業轉型。政策對100馬力以上的動力換擋拖拉機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補貼,而200馬力以上且具備無級變速功能的拖拉機,補貼上限可達20萬元。這種差異化補貼機制激發了企業開發高端產品的積極性。
國內龍頭企業已經開始突破。濰柴雷沃近年來成功實現了動力換擋和CVT拖拉機的國產化,打破了國外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使國產動力換擋拖拉機的市場占有率從不足5%提升至30%以上。
產業鏈協同創新正在加速。國內企業正在動力換擋變速箱的三大核心模塊(濕式離合器模塊、電控系統、傳動機構)上尋求突破,通過材料創新和工藝改進提升產品可靠性和耐久性。
海外市場拓展提供新空間。2025年上半年,中國農機出口總額達349.78億元,同比勁增37.1%,5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出口占比提升至23.8%,高端化趨勢顯著。
工程機械行業用二十年時間完成了從學習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跨越。三一重工、徐工等企業已成為全球行業的領導者。
農機行業正在經歷類似的轉型過程。濰柴雷沃、一拖等企業已實現動力換擋和無級變速技術的突破,國產高端農機市場占有率從五年前的不足5%提升到現在的35%以上。
“優機優補”政策引導行業從“拼價格”轉向“拼技術”,預計未來五年內,高性能、智能化農機的市場滲透率將從目前的20%提升至40%以上。
中國農機行業需要的是時間,是持續創新的毅力,是打破路徑依賴的勇氣。這條路漫長且艱辛,卻是通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小程序掃碼觀看
更多農機資訊盡在農機一鍵查
版權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農機新聞網立場。 本文為分享行業信息所用,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農機新聞立場。
眾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