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其著作《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所有的新進展和新技術都有一個重要特點:他們很善于利用數字化和信息技術無所不在的力量?!滨r明的指出數字化在當今工業發展中所起到的變革性作用和具有的革命性重要意義。對于當前邁向農業現代化征程的中國農機企業來說,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也是構建企業核心核心競爭力、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賽道的革命性力量。
目前,我國農業、農機正面臨著國內外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產品智能升級的雙重需求發展機遇。中國農機企業堅定推進數字化轉型不僅是“十五五”時期順應宏觀發展大勢的必然選擇,更是一場覆蓋全業務、全智能、全員的系統性變革?;谶@一前瞻性戰略考量,需要農機企業立足我國農業場景、農機產品作業環境以及現有生產制造能力、自身發展和業務鏈協同水平、工作流程等,加快推進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數字化變革之路,以此在數字化轉型中,聚焦產品、業務、服務、流程、生態五個方面,采取有效舉措、久久為功,為企業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內驅力量。
一、想用戶所想,提升產品智能化,變“鋼鐵機械”為“智能終端”。
“想用戶所想”是產品成功的黃金法則。在推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實現這一目標的最高路徑就是產品智能化,這是保持產品核心競爭力的堅實基石,尤其是以集成產品開發變革和產品數據管理等數字化平臺為標志的管理變革和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
《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和《農業農村部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對“以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及階段性實現的場景目標都做出了戰略性安排部署。加之國務院剛剛下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中,重點行動“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做出的“大力發展智能農機、農業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強化農機農具平臺化、智能化管理”等安排,都預示著智能農機裝備作為“全方位提升智慧農業應用水平”的關鍵裝備,有著極高的功能價值和廣闊的潛在需求,在可預期的將來會成為新型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最佳選擇。中國農機企業應以到2035年“黃金十年”的大視野、大戰略出發,抓住智慧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帶來的市場機遇,把提升和實現產品的智能化作為實施數據化管理變革的主線,在拖拉機、收獲機等高端、智能農機產品立項、研發、生產及后期管理的產品全生命周期(PLM)過程中,應考慮如何在產品立項初期就能通過人工智能(AI)在數據、算法和算力的優勢,進行產品“卡脖子”技術、關鍵性能、核心功能的可行性論證;如何在產品研發、設計過程中集成CAD/CAE/CAPP/CAM/PDM等數字化仿真模擬技術進行產品的設計、工藝、制造和管理;如何在生產過程中與智能裝備進行全面融合,如何將更多可靠的傳感器、智能儀器、北斗導航系統等嵌入產品中,賦予產品更多的“數字感官”,使我們的農機產品更加“智慧”,從而符合和引領智慧農業作業場景的需求,實現在作業過程中實時采集作業深度、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產品關鍵性能質量狀態等寶貴數據,讓每一臺拖拉機等農機產品成為行走在田野上的數據感知節點,為我們產品在技術工藝、質量、結構和功能配置方面的不斷優化升級適時反饋收集田間數據,促進“精準播種、變量施肥、智能收割”等智慧農業場景得以落地生根,打通農機產品從“工廠到田野”、從“用戶到研發”的數據雙向互通渠道,讓用戶的數據價值、產品的田野作業數據價值最終印證我們數字化轉型的質量和價值,讓“耕地不用?!钡匿撹F機械升華為“耕耘大地”的智慧終端。
二、推動管理變革,加速業務數據化,變“單打獨斗”為數智管控下的集團高效協同。
“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業務轉型,是企業價值鏈的重塑,是基于數字化的管理體系變革。”隨著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調整、國內市場需求存量的增加、購機用戶收益的降低和競爭對手產品優勢及發展戰略策略的調整,需要各農機企業對管理這一“牛鼻子”進行重塑與變革,形成企業主輔價值鏈、主機零部件業務鏈高效、協同發展格局,從而全面企業的長期有效增長。
目前,行業內諸多農機企業都積極致力于數字化變革,如中國一拖前不久召開了數字化轉型工作會,掀起了“十五五”數字化轉型的序幕;剛剛在武漢圓滿落幕的中國國際農機展上,中國農機院、濰柴雷沃、中聯農機等企業都展現出加速從“制造”像“智造”的趨勢和實力,尤其是濰柴雷沃不但提出了中國首個聚焦“智慧農機+智慧農業”雙場景的智慧農業AI大模型全場景方案還多款智能農機形成農機矩陣,更是彰顯出我國農業農機行業向著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巨大潛在市場和發展空間。但,對標國外先進農機企業和智慧農業發展水平,對照我國“十五五”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任務,需要我國農機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必須以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心逐一破解的問題。
一方面要圍繞實現企業“十五五”戰略目標梳理出核心業務,全面做好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和實現路徑規劃,從核心業務價值創造、持續創效出發,深入分析自身經營管理中的痛點與瓶頸,尤其是對信息化程度、應用場景、數據管理水平和數據創造價值能力等進行全面梳理、分析,基于應用現狀和未來數字化轉型方向與目標,有序推進形成功能統一、接口兼容、數據共享、高效協同、安全有序的業務管理數字化平臺,實現整個業務鏈條價值創造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從企業價值鏈效率效能提升入手,基于現有信息化手段和人工智能、大模型、云平臺等數字化技術運用,對如營銷訂單處理、生產制造、客戶服務、物資供應管理、產品集成研發、產品質量管控、工藝裝備保障等方面,加大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數字化優化與變革,變行政式、科層式管理為數字化指導下的業務驅動型管理,在加速業務數據化的同時,讓“產供銷”更加高效協同、創造價值,讓“人財物”更加集約高效、安全可控,讓“料法環”更加科學合理、成本最優。
三、急用戶所急,升維服務平臺化,變“被動維修”為“主動關懷”。
做用戶的貼心人,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具體體現。在未來市場競爭中,要通過農機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終端用戶對這種體驗的極致追求。
在中國農機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對現有營銷、服務、備配件(三包件)等信息化管理工作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優化和改善?;诜照揪W絡、三包服務件、產品維修服務及備配件等方面的信息化應用場景、應用成效和服務信息化管理能力,圍繞為用戶提供快速、高效、專業、增值的服務理念,整合現有與面向最終購機用戶相關服務功能于統一平臺,打破服務用戶所涉及到的產品作業質量、故障形態及維修情況、三包服務件管理及備配件管理等“信息壁壘”和“信息孤島”,暢通所有用戶服務信息到“主渠道”,從而為用戶提供最高效的服務,贏得用戶滿意。如建立產品遠程監控和維修服務平臺,及時掌握不同用戶不同作業期、不同作業環境下各類產品的“健康脈搏”,在產品發生故障初期就能主動及時提出預警、遠程診斷和提醒并指導用戶進行現場處理,大大壓縮主機產品停機或等待維修的時間,盡可能的將服務半徑從“就近響應”擴展至“無遠弗屆”,讓高效專業的“主動關懷”進一步拉近和增強產品與終端用戶的粘性。如建立主機產品田野運行和服務數據深度分析平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信息手段,深度分析主機產品作業運行中的數據和保養維修中的數據,提煉出可指導用戶優化作業和正確保養、指導服務站精準維修、提升用戶產品利用率及備配件便捷購買的“農機指數”,不斷將用戶服務延伸為服務用戶的價值創造。
四、持續優化流程,激活基層活力,變“管控發展”為“賦能發展”。
流程的本質是為“作戰”服務,是為創造價值服務。企業內部各業務部門作為戰略發展目標實現的“作戰”單元,既要履行在各自“戰區”機動作戰、取得目標實現的任務和職責,又要承擔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發展合力實現“集團化大戰略”目標的責任和使命,唯有“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真正從客戶價值創造出發而不是從職能管控出發設計流程,推動“以終為始的流程數字化建設”,賦能企業業務持續增長、持續增效。
中國農機企業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不管是財務系統數字化轉型還是其他系統的數字化轉型,都應圍繞核心業務、未來業務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利用不限于已有的、適用的信息化系統、數字化技術,從風險的可控性、權責關系的對等性和價值創造的持續增長性三個維度,對現有管理職能與業務流程進行持續變革,梳理出最暢通、最優化的流程“通道”,使更多的管理流程賦能業務發展,讓各業務在運用過程中可以更好的優化資源配置、更高效地應對市場和競爭變化、更主動的服務和創造客戶需求,實現管理職能與業務流程在為客戶創造價值、實現企業經營效益上的最大化,從而打造出“數”精彩的業務發展新模式。
五、鍛造自身所長,構建多場景應用,變生產企業為智慧農機生態平臺。
服務國家所需是中國農機企業的共同戰略要求和發展使命,更是企業長期持續發展的根本。這就需要農機企業能夠聚焦國家、產業、市場、用戶等發展趨勢與需求,在“十五五”乃至今后一個較長時期,科學有序、著力重點的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依托自身在拖拉機、收獲機、農機具等核心產品在高標準農田、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方面的廣泛應用,鍛造符合自身發展的優勢,加快構建多場景應用的產品生態鏈。與此同時,前瞻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的基本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藍圖下農機裝備下一個高質量發展的“黃金十年”,最大化的發揮、整合并形成新的發展優勢,積極向著產品生態鏈、研發創新生態鏈、供應生態鏈、產業生態鏈、服務生態鏈覆蓋到全場景模式發展,構建企業新的重要增長極,實現從生產制造企業轉型為服務全球農業現代化的智慧農機生態平臺。
中國農機企業應以更加開放的發展大格局,聚焦主責主業積極融入工業互聯網大平臺,積極與國家或地方科研院所、國家級研發中等具有技術優勢的平臺聯合,加大智能拖拉機、智能收獲機及智能農機具等農機裝備產品研發、實驗等人工智能技術、設備設施的投入,吸引更多的技術專家、權威機構、社會力量、合作伙伴共同參與,著力構建高端農機裝備數字技術開源平臺,加快產品研發的集成化、數字化,從而為構建研發創新生態鏈、產品生態鏈提供更多的創新技術支撐;積極與農藝專家、種植企業、智慧農場、農業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整合從田間到“云”端的全鏈條數據,通過打造或接入農業數據平臺,實現農機作業數據與土壤、氣象、作物生長模型的融合應用,在為精準農業決策提供強大支撐的同時,構建起農藝研究、用戶所需、院所可用、企業共享的服務生態鏈。在此基礎上,適時適度整合并深度挖掘這些數字資源的價值,在科學研判論證基礎上拓展業務邊界,圍繞自身主責主業構建一個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可控、資源共享、用戶共創、生態協同、發展共贏的閉環生態大平臺,推動農機企業轉型為智慧農業生態的積極參與者、關鍵引領者、重要賦能者。
數字化轉型的目的不是數字化本身,而是企業的業務戰略和企業自身的卓越運營。這條路不會長,但要走起來,必須找準方向,勇毅前行,直到目標實現。
小程序掃碼觀看
更多農機資訊盡在農機一鍵查
版權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農機新聞網立場。 本文為分享行業信息所用,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眾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