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據說,2025年10月份武漢全會上邀請了大量的海外嘉賓,同時安排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動,國產農機走出去的意愿從來沒有象今天一樣強烈,“不出海便出局”,中國農機的大航海時代到來了!

增長,對于國內的農機企業來講,現在是一個最奢侈的詞了,因為只要能活著就已經謝天謝地了,但真的沒有增長空間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出海,便出局”。2024年,眾多企業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2025年,更多企業加快了出海步伐,一批企業正緊鑼密鼓地籌備,即將踏上那充滿未知卻令人心馳神往的大航海之旅。
一、借鑒一下汽車、工程機械行業的出海情況
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汽車、工程機械行業與農業機械行業關系緊密,諸多農機產品與乘用車、商用車、挖掘機、裝載機等設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較之下,汽車和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農機行業,因此,農機行業可從這兩個近鄰行業中汲取諸多寶貴經驗,涵蓋技術、制造工藝、材料、質量控制及管理模式等多個方面。
本篇不說其他的,就說說汽車和工程機械行業的出海,相對來看,汽車和工程機械行業的市場化、全球化水平要遠遠領先于農機行業。
先看看與農機離得更近的工程機械行業,該行業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領域之一,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例如,徐工集團等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領先地位,而且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產品遠銷至158個國家和地區。從發展歷程看,拖拉機是諸多工程機械的源頭,如挖掘機、壓路機、裝載機、推土機、吊車等均由拖拉機演化而來,目前其底盤結構與拖拉機差異不大,且拖拉機仍可與裝載機、推土機等共用底盤,因此,工程機械的出海對拖拉機等農機更具借鑒意義。
| 公司名稱 | 海外收入總額 (億元人民幣) | 海外收入占比 |
| 徐工 | 255.46 | 46.61% |
| 三一重工 | 263.02 | 60.26% |
| 中聯重科 | 138.15 | 55.58% |
| 柳工 | 85.23 | 46.88% |
數據來源說明:以上數據均來源于各公司發布的2025年半年度報告或相關官方新聞。
收集和整理相關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國際化水平非常高,平均而言,一半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以三一重工為例,其海外收入占比達到61%,這一數據凸顯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對比2023年的數據來看,近三年時間里,徐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柳工等企業的海外銷售收入的占比仍然延續逐年提高的態勢,說明國產工程機械海外的競爭力仍然在增強。
當然,上述幾家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的海外收入并非僅來自出口貿易業務,還包括向海外輸出產業鏈、海外建廠,甚至進行大手筆的并購。
如中聯重科的幾次大手筆并購:
2001年:并購英國POWERMOLE(行業海外首次并購)
2008年:并購意大利CIFA(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生產商)
2013年:并購德國m-tec(全球干混砂漿設備領域第一品牌)
2014年:并購荷蘭RAXTAR(全球升降機領先企業)
2018年:并購德國WILBERT(全球塔機領先制造商)
2020年:并購德國RABE(百年農機具品牌拉貝)
2012年,三一重工收購了全球混凝土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這一事件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與徐工集團當年險些被卡特彼勒收購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當然,在工程機械行業中,表現最為突出的還是幾位領軍人物帶領中國工程機械產業走向國際,在全球主要市場建立本土化工廠,扎根當地,甚至在美國、德國等歐美品牌的大本營設立工廠。
| 品牌 | 海外收入總額 (億元人民幣) | 海外收入占比 |
| 比亞迪 | 1354 | 36.46% |
| 奇瑞 | 262.89 (此為第一季度數據) | 38.5% (此為第一季度數據) |
| 長城 | 358.9 | 39% |
可以看出,乘用車行業的幾個國產品牌,雖然海外銷售占比略低于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企業,但均超過了30%,且逐年增長,展現出越來越強的競爭力。
自2003年起,奇瑞已連續22年保持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量第一的記錄。2024年,奇瑞汽車的海外銷量達到114.46萬輛,同比增長21.4%,再次刷新了中國車企海外出口的記錄。奇瑞已在全球建立了超過10個生產基地,覆蓋巴西、墨西哥、俄羅斯、泰國等關鍵市場。
比亞迪海外拓展成效顯著,上半年海外銷量達55萬輛,海外收入占比達36.5%,車型在德國等市場的溢價是國內的兩到三倍。比亞迪的泰國和巴西工廠投產保障了本地化供應。
長城汽車在全球化深度運營方面成果顯著,泰國和俄羅斯工廠本土化率已超越豐田,巴西工廠投產有效輻射拉美市場,海外收入占比超25%。
吉利汽車上半年海外銷量為18萬輛,相對于其總體銷量規模,海外拓展仍有較大空間。
由此可見,工程機械、汽車行業的國產領軍企業已明顯擁有國內和海外兩個市場,且未來的增量市場主要依賴海外市場,這些企業必然要在全球范圍內取代歐美、日韓企業原有的市場地位和份額。
二、參考歐美日農機企業的出海經驗
在這里引用一組2021年的舊數據,這就是約翰迪爾、久保田等跨國公司海外銷售的比例情況,因為這些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仍在增強,中國農機品牌在近幾年并沒有對歐美日幾家大佬形成實質性的威脅,所以這一組數據仍然有效。
表:全球主要的跨國農機企業本土與海外銷售比例
| 企業名稱 | 2021年營業收入 | 2021年凈利潤 | 本土銷售 | 占比 | 海外銷售 | 占比 |
| 約翰迪爾 | 440.24 | 59.63 | 228.14 | 51.82% | 212.10 | 48.18% |
| 凱斯紐荷蘭 | 334.28 | 17.23 | 66 | 19.74% | 268.28 | 80.26% |
| 愛科集團 | 111.38 | 8.97 | 21.16 | 19.00% | 90.22 | 81.00% |
| 德國克拉斯 | 47.98 | 2.73 | 9.32 | 19.42% | 38.66 | 80.58% |
| 日本久保田(億日元) | 21968 | 1756 | 6028 | 27.44% | 15940 | 72.56% |
從上圖可以看出來,在2021年,約翰迪爾在北美市場銷售收入占比48%,在幾個跨國公司里海外收入占比是較低的,但是北美市場的確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市場,約翰迪爾在自己的根據地屠狼驅虎,讓凱斯、紐荷蘭、芬特、克拉斯等也沒有占到多大的便宜,也充分說明了迪爾的強悍競爭力。
其他幾個品牌的海外銷售占比超過70%,顯示了它們作為全球化公司的特點。特別是日本久保田公司,作為一家總部位于日本大阪的跨國企業,其銷售規模和實力在全球排名前三。久保田公司的海外收入主要來自美國和歐洲市場,它在與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等歐美巨頭的競爭中保持了強勁的競爭力,并且通過差異化定位和獨特的競爭力,確立了其在全球農業機械領域的領先地位。
三、國產農機品牌的出海情況
| 品牌 | 海外收入總額 (億元人民幣) | 海外收入占比 |
| 濰柴雷沃 | 17.25 | 9.9% |
| 一拖股份 | 9.23 | 7.75% |
| 沃得農機 | 20 | 16.7% |
| 威馬 | 7.83 | 84.7% |
根據公開信息,2024年,濰柴雷沃的海外銷售額為17.25億元,占當年總營收的9.9%;一拖股份2024年海外銷售收入為9.23億元,占全年營業收入(119.04億元)的比例約為7.75%,威馬農機2024年海外銷售收入達7.83億元,同比增長25.41%。其2024年總營收為9.25億元,海外銷售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約為84.7%。
沃得農機未上市,無經審計的公開數據,因此其20億海外銷售收入數據僅供參考,但根據同行的反饋看,這一數據應該是沒有多大的出入。
這幾家企業具有代表性,其他企業因缺乏公開數據,難以統計其在海外市場的真實情況。
通過與國內汽車、工程機械行業進行橫向對比,以及與約翰日等幾家農機跨國巨頭進行縱向對比,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尚無真正實現全球化的農機企業,因為幾家主要大公司的海外銷售占比過低,國產農機品牌仍嚴重依賴國內市場。
四、中國農機,到海外尋找傳說中的增量市場

首先我們得有一個數量級的概念:全球農機市場年銷售規模約為1.5萬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涵蓋了拖拉機、收獲機械、農機具等主要農機品類;國內農機市場年銷售規模約為5000億元人民幣(由于統計口徑的不一致,這個數據存在很大的爭議),約為全球農機市場規模的30%。
中國雖然是一個自從2012年以來就是全球單一的最大的農機市場,非常具有戰略意義和吸引力,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中國市場也有幾個問題:
其一,需求分散且具有層次性。這是與北美市場的最大區別。國內存在黃淮海、東北、新疆、西北、華北、華東、西南、華南等需求差異顯著的市場,盡管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但內部需求差異巨大,因此很難用單一產品滿足所有需求,規模化價值有限,也難以孕育出500億級以上的大公司。
其二是競爭太激烈,內耗嚴重。據統計,僅拖拉機企業就有220多家,玉米機有75家,其他細分品類的企業數量也達到幾十甚至幾百家,競爭異常激烈。在無休止的內卷中,行業利潤被不斷消耗。盡管市場需求巨大,但中國農機企業的總利潤甚至不及全球農機巨頭約翰迪爾一家的利潤。
反過來看,中國外有70%的農機市場的份額,有東南亞、南美洲、非洲、中亞等中低端市場,這些市場與國產農機的技術水平相匹配;而歐美高端市場則是國產農機最值得進攻的優質利基市場。
從利潤水平看,歐美和日韓市場,由于約翰迪爾、克拉斯、久保田、阿瑪松、豪獅、雷肯等長期執行高品質高價值高利潤的市場政策,所以市場的利潤空間非常大,國產農機有巨大的性價比優勢,能在海外市場上賣出比國內高得多的價格,而這一點并不是臆想,近年來,大疆、極飛等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的飛機和自動導航產品售價普遍是國內的二到三倍,這一現象在農機行業中尤為明顯。例如,根據海關數據,我國某些農機產品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存在高達上千倍的差異,這反映了國內外市場對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的不同評價。
總結來看,國產農機即將開啟自己的大航海時代,其實國內農機已經有良好的基礎,許多事情并非要等到萬事俱備才去做,從哥倫布、麥哲倫等大航海時代先驅者的經驗來看,即便準備不充分、信息不對稱,通過積極行動,他們最終發現了美洲大陸,抵達亞洲,哥倫布最終找到了傳說中的印度,國產農機現在最缺的是走出去的決心,20年的補貼政策,為所有的農機企業營造了一個虛幻的溫床,企業已經躺太久了,已經失去了市場化的能力和說走就走的勇氣。
“不出海就出局”,歷史將會在不久的將來用成千上萬的企業的尸首來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小程序掃碼觀看
更多農機資訊盡在農機一鍵查
版權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農機新聞網立場。 本文為分享行業信息所用,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眾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