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撰寫的《真需求》在一段時間非常火爆,一度上了營銷類書籍暢銷榜首,書中講了一個“價值、共識、模式”的真需求商業模型,其中說到價值源自需求,因為被需求,所以才有價值。
筆者認為,農機企業的價值源于被需求,包括用戶需求、市場需求及利益相關方需求,企業需通過產品滿足這些需求。

筆者認為,需求與機會等同,小需求對應小機會,大需求對應大機會。經追根溯源與歸納整理,農機行業存在四大真需求,即企業的四大機遇。
當前,中國農機行業正站在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傳統市場趨于飽和,同質化競爭激烈,“內卷”成為行業常態。然而,在一片紅海之下,真正的需求靜水深流。對于有遠見的企業而言,深入理解并把握農業機械市場中的四大需求——政策性需求、周期性需求、可持續需求與突發性需求,將有助于企業把握通往未來市場的鑰匙,開啟新一輪的戰略機遇期。
一、突發性需求
我們先說說突發性需求。近期就有一個鮮活的案例素材。
今年秋收季,黃淮海地區陰雨連綿,多地秋糧無法按時收獲,秋播時間也嚴重推遲。一方面,成熟的玉米、大豆、土豆、高粱等收不上來,部分玉米甚至發芽發霉;另一方面,冬小麥、冬油菜等過冬作物無法下種,影響了兩季收成。
針對此嚴峻形勢,農業農村部召開特別調度會,分析連陰雨天氣對黃淮地區秋收的影響,部署秋糧搶收搶烘及秋冬種工作。會議強調采取有力有效舉措,抓好秋糧搶收搶烘,壓茬推進秋冬種,努力克服連陰雨影響,全力以赴確保秋糧豐收到手、秋播種足種好。

為此中央財政迅速行動,下達了4.84億元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相關省份開展秋糧搶收、烘干等減災減損工作,黃淮海地區相關省份也出臺了地方政策措施,配套了相關的資金用來抗澇救災。
解讀農業農村部及地方政策措施,我們發現履帶式聯合收獲機、履帶拖拉機、烘干機等農機產品被多次提及。許多地方已出臺特殊補貼政策,鼓勵農戶購買此類農機,因為水澇田中輪式機無法作業,只有履帶機能正常工作。
雖然每個地方都有差異,但整體看有幾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對履帶式玉米聯合收獲機、履帶拖拉機、烘干機等提高補貼標準和補貼額度,甚至是頂格補貼;二是出臺烘干作業補貼,鼓勵有烘干設備的合作社、農投公司加班加點的烘糧食;三是鼓勵機手把輪式機改裝成履帶機,并給予改造補貼等。
據說,近期移動式烘干機一機難求,履帶式玉米聯合收獲機也供貨緊張,同時橡膠履帶和履帶總成等需求大增,相關配套企業也在加班加點生產。
這類需求不是正常的需求,是由于氣象、天災人禍等突發情況而導致的需求,短期內會來得非常猛,但是不可持續。
二、周期性需求
周期性需求是相對可持續需求而言的,也就是在一個時間周期內需求量很大,但過了這個周期,需求就會消失或銳減。
與突發性需求不一樣,周期性需求是具有一定的周期的需求,這個周期可能是二兩年,也有可能是十幾年,周期性需求并不是短暫的需求,只是周期性很強,在周期內是有效需求,周期結束之后商機也就隨著消失了。
國內有幾種農機產品具有明顯的周期需求的特征,如糧食烘干機、打捆機、青貯聯合收獲機等。
糧食烘干機具有代表性。從下圖可以看出來,國內糧食烘干機從2010年—2021年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產業周期:培育期、增長期、穩定期、衰退期。
周期性特征非常明顯,背后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
其一是2009年開始大力推動土地流轉,集中化、規模化農業生產晾曬糧食成了大問題,必須從自然晾曬轉向機械化烘干,補貼政策也大力支持,所以2010年至2017年是烘干機需求快速增長期。2015年大規模土地流轉周期結束后,烘干機基本安裝到位,新增需求減少,因此從2018年起烘干機需求逐年下降,這個周期大約是10年時間。
從2021年開始,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的興起,又一次得到農業生產規模化水平的提高,糧食烘干機一方面是新增需求,另一方面經過10年時間的使用,第一批安裝的烘干機已達到使用上限,需要換新設備,也需要升級功能,所以新一輪周期到來
其二是烘干機是有明顯的使用年限,且是低頻購買、低頻使用的農機,通常是10~15年壽命,一旦安裝到位,后面10年時間就幾乎沒有新增需求,且由于一年只在收獲季節結束后使用10~20天的時間,使用頻率低,壽命長,也決定了其需求的周期性。

周期性需求的農機通常呈現低頻使用、低頻更新和低頻購買的特點,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影響,常出現集中購買現象,這進一步凸顯了其周期性特征。
三、可持續需求
這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投資價值的需求,通常是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插秧機、旋耕機、播種機、犁等具有主航道特征的農機或農機具。
具備“高剛海”特性:
“三高”特性:高頻購買、高頻使用、高頻更新
剛性需求: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農機,具有不可替代性,離了這些農機,農業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如拖拉機,是數千種農機具的動力平臺,幾乎具有不可替代性。
海量需求:國內一年銷售約有30萬臺的拖拉機,銷售額約為350億元;銷售15萬臺聯合收獲機,銷售額約為200億元,每年都有這個銷量,需求非常穩定,且需求量巨大。

這類具有“高剛海”特性的農機通常是競爭和爭奪最激烈的領域,往往有幾家實力強大的巨頭,且這些巨頭一定是以拖拉機和聯合收獲機為主力的,競爭也最為激烈。
盡管競爭激烈,但市場需求巨大,為眾多企業提供了生存空間,正所謂‘大水養大魚,也養魚群’。
這類行業通常遵循規模經濟效應和馬太效應,行業洗牌的過程會很漫長,但最終會完成洗牌,行業被少數寡頭壟斷。
四、政策性需求
具體到國內,最值得關注的當屬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國內農機行業對需求的把握,長期來看仍遵循市場需求變化規律,但短期則受政策,尤其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影響。
國內許多企業之所以飛黃騰達,正是因為精準踩中了補貼政策的節拍;而諸多落魄企業,則因未能與補貼政策同頻共振。
國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農機需求的影響,已然超越了需求本身。持續20年的高強度補貼,使得政策性需求改變了產業周期。在國內市場,與其研究產業周期,不如研究補貼政策更為精準。
政策性需求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不確定性、突發性、易變性,這與真正的周期性需求是本質區別的,通常情況下是需求來得很猛,去得也很猛,而且可能有反復性。
國內玉米聯合收獲機、插秧機、打捆機、烘干機等農機,曾一度是補貼政策的寵兒。在特殊補貼政策扶持下,它們風光無限;而一旦補貼政策減弱或退出,這些行業便迅速被打回原形,相關企業也隨之經歷大起大落。
后記:國內農機行業有其特殊性,與歐美市場相比,國內農機市場上政策的影響力和作用會更大,同時又會受需求周期性、突發性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國內干農機,一定要深刻洞察真需求和假需求,要仔細分析是周期性需求、可持續需求,還是突發需求和政策性需求,只有掌握了這些規律,企業才會在市場上游刃有余。
小程序掃碼觀看
更多農機資訊盡在農機一鍵查
版權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農機新聞網立場。 本文為分享行業信息所用,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眾智


